束脩(shù xiū),古代民间上下级、亲戚、朋友之间相互馈赠的一种礼物。古代学生与教师初见面时,必先奉赠礼物,表示敬意,被称为“束脩”。早在孔子的时候已经实行。
“束脩”就是一束肉干,又称肉脯,有点类似腊肉。古人对老师是十分尊敬的,对孩子的教育非常重视。因此,在孩子入学拜师时,人们一般都要给老师送上珍贵的“束脩”作为见面礼 。学费即是“束脩数条”,束脩就是咸猪肉,后来基本上就是拜师费的意思,可以理解为学费。
随着时代的发展,送给老师的见面礼不一定就是“束脩”了,也可以用其他礼品来代替,如唐朝就有人送酒肉或者丝绸之类的东西,以代替“束脩”。东西虽然变了,但“束脩”作为给老师见面礼的名词不但没有改变,连后来给老师送的学费、酬金或者工资也都称为“束脩”了
刷题巩固
【例题】关于我国古代与饮食有关的文化知识,下列说法错误的是:
A. 古人将“束脩”作为学费,其中的“脩”指的是干肉
B. “五谷”是古人粮食的主要构成,一般指的是稻、黍、稷、麦、菽
C. 孔子提出了多个“不食”,其中,“失饪不食”指不吃不当季的食品
D. 《礼记·曲礼》中要求“毋咤食”,指的是咀嚼时不要作出响声
答案:C
【解析】本题考查人文常识。
A项正确,在古代,学生拜师学艺有一套严格的礼仪规范。学生入学时,要行拜师礼。据《礼记·少仪》记载:“其以乘壶酒、束脩、一犬赐人。”郑玄注:“束脩,十脡脯也。”束脩就是十条干肉。
B项正确,“五谷”一词,一般认为最早见于《论语·微子》中的“四体不勤,五谷不分”。我们现在能够看到的最早的“五谷”的解释,源于《汉书·食货志》,指出“五种”(即五谷)为稻、黍、稷、麦、菽。
C项错误,孔子提出的食品安全“五不食”原则是:“食饐而餲,鱼馁而肉败,不食。色恶,不食。臭恶,不食。失饪,不食。不时,不食。”其中“食饐而餲,鱼馁而肉败,不食”指陈旧霉烂的粮食、腐败变质的鱼和肉类不能吃;“色恶,不食”指有悖于正常颜色的食物不能吃;“臭恶,不食”指有悖于正常气味的食物不能吃;“失饪,不食”指烹调失当的食物不能吃;“不时,不食”指不按节气上市、不按时机收获、不时新的食物不能吃。
D项正确,“毋咤食”是古代食礼之一,指咀嚼时不要让舌头在口中作出响声,主人会觉得你是对他的饭食表现不满意。
本题为选非题,故正确答案为C。